苑大伟名师工作室

从命题者的角度分析高考地理走向

浏览量: 10541     更新时间:2017-02-02

1.命题思想与课标: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

修改后:课程总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人地协调观,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方法,认识、理解、解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以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寻找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实践力,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为未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修改前:课程总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修订前与修订后的课程目标实质是不变的,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是近十余年课程改革与探索的总结;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是对先进的理念与经验的传承和发展,而对陈旧的教学与评价方式则需要变革;例如关注学生、联系生活、突出地理味的课堂就是先进理念和经验,应该发扬和传承;而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和背诵知识,记忆背诵应考答题模板,盲目引入扩展大学地理知识、拔高加深教学内容满堂灌等课堂方式则需要变革。

学科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

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2.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4.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地理课程应该依据课程目标、按照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求精选内容。

地理课程内容要围绕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达成来选择,不必拘泥于地理学科的系统性;要体现基础性、时代性、科学性,既反映地理学科的特点、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实、新、用”。

2.命题思想与考试说明

必修内容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

①认识地球的演化过程,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征、过程以及相互作用关系;

②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理事物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③认识特定区域自然地理事物,并对其形成和发展作出合理的解释(区域认知);

④会使用地理工具,具有一定的地理观察、观测、野外考察、实验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欣赏大自然的情怀和科学精神(地理实践力)。

人文地理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区域发展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和谐观念和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

①观察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理解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人文地理事物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区域认知);

②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多种地理信息,分析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形式(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③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④用恰当的方式收集和呈现人文地理数据,懂得这些数据对理解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意义(地理实践力)。

选修内容

(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

3.命题依据

符合高校人才选拔。

试题具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①信度:成绩的真实性、试题的可信度。

说明试题考查的内容一定是确定性和稳定性内容,对于现在没有被确定的内容和有争议的内容是不能作为高考命题的。

②效度:考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的质量指标。

说明试题的考查内容、试题难度、试题的区分度等是否适宜,考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③区分度:考试试题对考生心理特征的区分能力。

区分度高的试题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水平高的考生得分高,水平低的考生得分低。

④难度: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

一般高考的整套试题的难度值为0.50.6为佳。具体试题可分为:容易题:难度值﹥0.7;中等题:难度值0.40.7;难题:难度值﹤0.4

4.高考地理命题走向

①命题依据是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而不是教材。

②高考的主要目标是为高校选拔合格的新生,应确保合理的难度、区分度和效度。

③教考分离,学教材而不考教材。为体现公平性,试题材料会采用陌生甚至前沿的全新材料。

④高考地理试题会突出对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

 

Copyright © 2016-2017 乌兰浩特一中 www.wlhty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