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苓丽名师工作室

陪伴是最好的良药 ——冲刺阶段,家长该做什么

浏览量: 8087     更新时间:2016-11-16

我发现,其实在座的很多家长最是接近地气、有说服力的家庭教育专家。正因为我们透过学生,看到了很多的优秀的家长,优秀的教育环境,优秀的家庭氛围。我们还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家长把神奇的墨菲定理运用的很好!什么是墨菲定律,当你在排队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规律:另一排总是动的比较快;当你换到另一排,你会发现,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就开始动的比较快了;你等的越久,越感觉自己可能是站错了排。看似一件事好与坏的几率相同的时候,事情都会朝着糟糕的方向发生。他们的家长坚持自己教育理念而不去张望别人并受之影响;坚信自己当下的选择,不犹疑、不浮躁,做好当下、务实前行!所以我们在他们面前也许就是班门弄斧、大放厥词了。但是我想我们高三年组努力在搭建各种平台,挖掘各方力量,无非是想尽全力和家长一起为我们的孩子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加加油,助助力。所以我也本着这样的心态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学习。

到了高三最后的冲刺阶段,不仅学生有压力,家长也是压力山大!

家长的反馈:

A.“唉,眼看着高考就要来临,我把自己的工作辞了,打算在家好好给孩子做好后勤工作,可是我没呆上一周时间,我家孩子就嫌我烦了,前两天更是过分,居然对我大声吼叫,竟然叫我别管他!唉,这家长真是难当呀。”

B.“我们家孩子也是一样呀,这个时候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了,总是不能理解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他好呀。为了孩子,我和我老公两个人已经整整两个月没开过电视了,晚上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们都没敢发出半点声音,唉,连我们俩的对话几乎也理入‘无声电影’的时代了……”

C.“我可是为了孩子下了大血本呢,我们家附近太吵,居住环境也不是太好,我专程给孩子定了一个四星级饭店的包间,想让他在那好好地度过最后两个月的高考时间。唉,可是呢,孩子的成绩却一次不如一次了,我真的很无助!”

A.“‘一模’成绩出来了,我家小明成绩退步了,排在挺后面的,怎么办呢?看他自己着急,我更着急了,睡不好,吃不好。”

B.“是呀,本来我期望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可是成绩出来了,结果很不理想,这可怎么办呢?闹心啊”

C.“一模”的成绩说明了什么呢?这时,除了让孩子继续好好学习外,我们要从心理的角度给孩子什么样的安慰与调整呢?真是很困惑。”

我们不难发现,随着高考的临近,家长将会不约而同、不同程度上出现我们所说的“高考家长综合症”。事实上,在我们接待的咨询中,不难发现,我们孩子的很多焦虑又来源于家长的情绪、期待。教育专家指出,“高考家长综合症”是当前高三学生的最大压力。情绪会传染,就像多米诺骨牌的传递,家长的焦虑、闹心、无助、失望都会加深孩子的心理负担。

所以这个时期您想说想做什么?您能说能做什么?您该说该做什么呢?很重要。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学业有成、事业有成者,首先应归功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的核心是亲子关系与夫妻关系。家长的积极承担、家长的情绪稳定、家长的自我愉悦,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种正能量会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激发他的心理潜能。所以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交流三个问题:我想这三点不光是在应对孩子的高考期间出现的问题,每一个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都有不同问题出现,问题并不可怕,高情商的父母恰恰会利用这样的契机,帮助孩子成长。我们都知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孩子不经历困难,怎么能长大。所以我希望只要我们家长不要过多地用大脑(也就是理性),更要用心用身体来感受这个三个方法,我想你在任何阶段的任何问题都能很好的找到答案。(我们有很多人参加过各种培训,或者看了什么书、听了什么讲座,当时听的时候又共鸣有感慨,但不久就又回到你原有的状态。)

一、有效的沟通

插入苏芮与潘玮柏有一首合唱的歌曲叫《我想更懂你》,在这首歌曲里他们扮演一对母子通过音乐进行对话,内容真实而感人。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认为母亲总是管着自己,却又不是真正关心自己,愤怒地摔门而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其实枚不胜数。作为家长,想的无非是更懂孩子,更爱孩子,只是经常用错了方式,致使孩子所感受到或接收到的讯息往往变成了束缚、打压、控制……于是有了歌曲中这样一番母子间的对话:
——“每次我想更懂你,我们却更有距离,是不是都用错言语,也用错了表情。其实我想更懂你,不是为了抓紧你,我只是怕你会忘记,有人永远爱着你。”
——“…我其实没那么好战,我也希望说话可以婉转不让你心烦,对你开口好难我想要无话不谈。我的人生我的个性其实没那么烂,这就是我的内心请你仔细的剖,我好想回到过去看你微笑摸摸我的头…”
   
对话如此真实、动人,经过澄清之后,误解得以消除,沟通得以在真诚的环境下进行,母子间的爱与温情真切地呈现了出来,让人听了不禁产生内心的触动与共鸣。

家长思考:
1)   孩子听不进去的时候,还在不停的灌输吗?

2)   对方处于情绪抵触时,你们的沟通有效果吗?
3)   听重要还是说重要?我说了180遍,他好像什么也没听见
4)   抱怨的效果好吗?抱怨后的结果改善了吗?

(一)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1)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与“没有效果”之分。

纠结对错多了,你就在争道理。而有没有效果往往体现的是情感是否达成。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赢了理,输了情,有何意义?就是真理,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你即使说的是圣旨,自己说得多“对”,他不听,就是没有意义,就是没有效果。自己说什么不重要,他听到什么才是重要的。所以说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信息才是沟通的目的。(同样的唠叨)
    (2)
同样的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使听者完全收到你想要传达的讯息,便是正确的方法。这里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很简便:描述约定+有效选择+你来决定。

不要这样说:小孩子懂什么,你怎么这么犟啊,我是对你好。

可以这样说:好的,你可以说“不”,但是,我需要听听你说“不”的原因,我才能理解你。可以吗?说出来吧。
    (3)
沟通的效果,声调和身体语言的影响比文字语言更大。

我们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同样的话,你容易被一些人激怒,因为一看他讲话的样儿,我就打心眼里烦,恨不得削他一顿。但是换了别人,同样的话,他说,你心理就舒服,你愿意接受。所以你看我们说话的样子(也就是声调、肢体)有多重要。我们大家反思一下,我们的孩子不愿和我们沟通的时候,是否是我们说话的样子让孩子从心里烦呢?所以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再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
   
(二)记住人生最重要的三句话

这三句话为什么有着神奇的效果?让我们不妨来试试。

1、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愤怒、悲伤、焦虑。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三句话中最重要的一句。

承认孩子的情绪,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情绪,是高情商的父母必备的技能。
   
当孩子有情绪时,不管情绪的背后有什么的样行为,什么样的动因,家长首先都要允许孩子能够自由地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是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
   
但有的家长说,我家那孩子啥也不和我们说啊?

但我想问,孩子从上幼儿园小学就什么也不和你们讲嘛?什么时候他就不和你们讲你们觉察到了吗?有些家长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天天哪你们多的情绪,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用想,就好好学习得了,学习好了,就什么都解决了。不等孩子表达完,或者根本不知道孩子要表达啥,就一句话把孩子噎住。孩子可能习惯性使用压抑、否认、隔离等防御机制处理,看似表面风平浪静,实则可能埋下深层的心理问题和创伤。

咨询案例:一高三学生,最近的一次考的不理想。很闹心,来到咨询室表达了自己的闹心,觉得很对不住父母,他们那么为我付出,自己怎么还可以这样。但回到家,我也没有向父母表现出多么难受,因为不想让他们替我担心。但他的母亲就是一味的唠叨,认定我不够努力,认定我不够上进。我自己没绷住,冲着家长怒吼:“够了!我再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你们永远不可能满意的!”我就摔门出来了。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其愤怒的背后,是自己的努力没有被父母所承认、肯定,父母还一直苛求自己,让自己感到委屈,而更深次的原因是,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担心父母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不爱自己。
试想当孩子如此表达愤怒时,家长不能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反倒是对此情绪进行批判、压制、说教,孩子的内心将受到多大的伤害。结果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之一:

1)孩子觉得向家长表达情绪是得不到理解的,以后不再这样表达了,反正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获得家长的爱,于是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努力了。

2)孩子觉得目前自己的状态,是得不到家长的爱的,于是为了引起家长的重视,证明家长是爱自己的,孩子可能会更加努力,以获取成绩来取悦家长(所以我们有时太过懂事的孩子未必是幸福的);又或者剑走偏锋,通过各种破坏性行为,以引起家长对自己的关注;

3)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委屈,对父母充满了恨意,内心的愤怒正一点一滴地聚积着,可能在某个时刻以更激烈的状态爆发。

回首自己作为孩子时,家长对待我们愤怒情绪的处理方式,或许我们对此会有更多的反思。(王慧)

看到并承认孩子的愤怒情绪,觉察其情绪背后的意义,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亲子间的沟通与互动,才可能卓有成效。

2、对不起,我无心中伤害了你。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承认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所带来的伤害,并为自己的言行道歉。

也许在家长看来,自己的言行,并不算伤害啊。此时家长的认知,更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思考。而当家长尝试换位思考,可能会发现,孩子之所以会在沉默中爆发,以愤怒的情绪表达出来,其内心往往是恐惧而脆弱的。

所以这个时候家长站出来,蹲下去,告诉孩子,爸爸或者妈妈想跟你说,没有考虑你的感受,一冲动说了过激尖刻的话语,对不起,我无心中伤害了你,你有什么想和爸爸妈妈说的吗?

家长对待自己与孩子的态度,可能不知不觉中影响的是孩子的一生。在心理咨询中,有的来访者为了家长的一个道歉,与家长对峙了好几年,为了得到一句“对不起”。母女抱头痛哭。这样的故事,听起来让人唏嘘不已,却又是屡见不鲜。

所以,这样真要引起父母的注意。

3、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我的本意是……

这句话有着画龙点睛之妙,既是对道歉的进一步澄清说明,更是能促进孩子回归理性思考、回到正常的沟通轨迹。

很多孩子都会说:“我知道家长是爱我的,只是他们爱的方式真是让人接受不了。”在孩子们看来,家长常常以爱之名控制孩子、侵犯亲子间的边界。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敷衍了事。

人们常说“理解万岁”。在亲子关系中,尤为如此。澄清误解是理解的前提。

当孩子能理解到家长的本意并非不爱自己,只是彼此在爱的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不恰当的情况,孩子的愤怒与恐惧等情绪,将能得到较妥善的处置,而亲子关系将能因此而能得到显著的改善。
   
面对孩子的愤怒表达,这三句话你能理解并运用了吗?

二、高质量的陪伴

有研究表明: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人生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中,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的是否勇敢自信,未来的事业是否有成就。

中国式家庭=焦虑的母亲+缺失的爸爸+失控的孩子

许多中国的父亲都认为带孩子是妈妈的事,自己就是心情好的时候玩一玩,对一些孩子喜好细节根本不知,遇上孩子撒泼耍赖更是无所适从,只有妈妈来收拾残局。孩子由母亲带的太多弊端是,软弱,缺乏自信和探索欲,以及处理问题的理智。这是由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所致。

今天我重点说说爸爸的陪伴对孩子有多重要。

怎样做个好爸爸? 不要以为你一边看手机,一边坐在孩子边上就是陪孩子了。如果可以每天全身心陪伴孩子至少15分钟,那你的孩子进步不会让你失望的。美国心理学家发现: 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教导。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由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

高品质的陪伴要每天专注地陪伴孩子至少15分钟!也就是在陪伴孩子的当时,父亲或母亲是全心全意地和孩子一起互动,心无旁骛,没有想着工作,没有想着压力;固然这些都存在。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游戏或打球;一起听一段音乐;一起爬山。

可以是不加评判、没有指责、没有轻视、没有打击、没有打断,只是很单纯、很欣赏、很专注、很幸福地、静静聆地听孩子诉说。在聆听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有的是:嗯、哦、哇、是哦、然后呢?还有呢?接下来呢?等回应。在陪伴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拥抱孩子等等。方法还有很多,而最关键的就是:在那个片刻,为人父母的你是否全身心同在。

我们看看人家奥巴马:即使在我们非常忙碌的日子里,我和米歇尔也会腾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家庭时间。比如说,不管多忙,傍晚630分我都会准时上楼与家人共进晚餐,这段时间是“不可侵犯的”。我的职员们都知道,几乎只有全国紧急事件才能让我离开晚餐餐桌。我不可能当一辈子总统,但我得当一辈子的父亲。我会问萨沙和玛利亚一些问题,无非是家长常“唠叨”的问题:“今天在学校过得如何?”“和朋友们相处得怎样?”“作业完成了吗?”“在想什么呢?”我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聆听她们对世界的看法,看着她们慢慢变得聪明、有趣、善良。那一小时让我重新充满能量,对未来充满希望。那个时候我仅仅扮演一个父亲的角色,或者说“老爸”,没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了。不管发生什么,我知道她们都会支持我,而我,也会永远陪在她们身边。

献给比奥巴马还忙的中国爸爸们!

所以,父亲们,也许你事业有成,但事业的成功弥补不了教育的失败。行动起来!放下你的手机,离开你的电脑游戏和酒桌饭局,好好陪陪孩子运动、游戏、听她诉说,为他用心做次饭并看他开心吃饭的样子!你会发现,他的崇拜和快乐是母亲无法带给的。你是孩子离不开的人,这是每个父亲骄傲和幸福的事。

3、用行动告诉他,我们和你在一起。

一小孩搬石头,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能搬起来!”最终孩子未能搬起石头!孩子说:“我已经尽全力了!”父亲答:“你没有拼尽全力,因为我在你旁边,你都没请求我的帮助!”
所谓全力以赴就是:
    1
)拼尽全力;
    2
)想尽所有办法;
    3
)用尽所有可用资源;
   
全力以赴,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三、积极情绪的传递

在亲子关系中,最需要陪伴的其实是父母,因为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热情与耐心早在孩子幼儿期,甚至婴儿期就已消耗殆尽。这样,等孩子进入学龄期,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已经没有能量去陪伴孩子了,而孩子在这一阶段却能量满满的。在这两种力量不均衡的情况下,弱的一方更容易受到伤害,也更容易焦虑不堪。

我发现,紧盯着孩子吃饭睡觉做功课的父母,声称自己都是为了孩子,真相是在通过控制孩子刷存在感,倒吸孩子的能量。如果不去控制孩子,会发现自己内心空虚又焦虑,无法安静下来与自己相处,于是解决焦虑最容易的途径是管教孩子,把孩子整焦虑了,还顺带获得为孩子付出一切的道德感。 

荣格在《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中说:儿童的心理状态与父母的无意识是一致的。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事物”不是来自父母的有意识状态,而来自他们的无意识背景。真正影响孩子的不是父母的语言而是潜意识心理和行为。也就是说,父母的心理及生命状态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

做妈妈的,自身愉悦的生命状态,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好妈妈绝不是为孩子牺牲一切的妈妈,她不会为孩子失去自我,反而会借助孩子完善自我。她一定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有正面诠释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她懂得悦纳自己,滋养他人。快乐、爱都是一种能力,能感知幸福的女人才是美丽的,才是好妈妈。

抱怨带孩子太累没时间做自己的事情的父母,当你用心地看管孩子做功课,不如拿起自己喜欢的书,投入阅读成长自己;当你焦虑盯着孩子吃饭挑食,不如自己静心享受和食物的链接;当你受不了孩子只玩电脑不运动,不如自己跳舞跑步做瑜伽。若父母都能安心做自己,不再投入精力管教孩子,孩子还会有什么问题呢?  
  魏永康的例子,如果父母声称自己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以推断这个孩子心理创伤得花一辈子来疗愈,身体也容易体弱多病,家庭气氛压抑沉重。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老师,从孩子那里学习到很多,感恩孩子的爱,那这个家庭一定会欣欣向荣不断成长,快乐越来越多,孩子不易生病,灵性智慧。

家是温馨的港湾,但是家长未必是孩子愿意沟通的对象,到了高三,问题依然。家长要帮助孩子将外在的要求变成孩子自己的内在需要,是有条件的,心理学家指出这个过程的实现取决于孩子的几个心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其中亲密感和信任感非常重要。

亲子之间本应该是一种亲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样,孩子才可能亲近家长,听家长说话,思考家长的话,认同家长的观点。如果孩子在和家长的接触中,感到的是不安全、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孩子必然会抵触家长的要求和教育。

情绪多米诺效应告诉我们,焦虑会传染,当然积极的情绪也会传递。这些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关爱、信心、信任。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被激励和认可时,便会激发他的潜能和责任感,家长要经常向孩子表达这样的信息:我们相信你,坚持下去,爸爸妈妈在旁边支持你。

爱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在孩子的内心留下父母相亲相爱,互相谅解的美好画面,留下父母努力工作,互相促进的生动印象,留下父母带着乐趣工作的幸福场景,留下父母看书学习的安静定格,等有天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要离开家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了,在他的记忆里,已经储存了丰富的美好画面。 真正自信的父母,总是思考如何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 的骄傲;自卑的父母,总是琢磨怎么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强,来为自己赢得面子。为人父母,不要总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其实更是孩子的未来。不要总期待孩子某一天能会成为我们的骄傲,先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先成为孩子的骄傲?

如何成为孩子生命的贵人?

第一步:接受。

我们作为家长,要活的真实,让孩子接受。

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经常问问自己:我有什么?我还可以有什么?

关注自己拥有的东西,关注孩子拥有的特点,

全然的接受自己,接受孩子,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

让孩子活出他真实的自己。

第二步:欣赏。

学会欣赏,让孩子喜欢。

我们要看清楚孩子孩子缺点背后的真相:

1,孩子没有缺点,只有起点。

2,孩子没有缺点,只有“花苞”。

3,孩子没有缺点,只有存在。

4,孩子没有缺点,只有特点。

第三步:说到做到。

家长说到做到,做孩子心目中的英雄,让孩子崇拜。

第四步:放手。

学会放手,让孩子感恩。什么是“逆反”?

 根本没有“逆反”这个词,你先“逆”,孩子才“反”,

孩子所有的“逆反”都是为自尊而战!

爸爸妈妈爱孩子只是一种本能,

永远记住,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第五步:点灯。

点亮孩子的心灯,让孩子信仰你。

让孩子照亮他自己的未来。

妈妈是家里的一盏灯,点亮孩子回家的路。

爸爸是巷口的一盏灯,点亮孩子远行的路!

用纪伯伦的诗结束这篇今天的交流,“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Copyright © 2016-2017 乌兰浩特一中 www.wlhtyz.com ALL Rights Reserved